成都地铁:流动的“锦官城”(组图)
来源: | 作者: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   实习生 杨云龙摄影 刘陈平 | 发布时间: 2014-12-02 | 87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无论是天府广场站的“水”系列文化景观,还是升仙湖站的波点式吊顶,骡马市站处处可见的马形象,还有锦江宾馆站热情洋溢的中国红,倪家桥站透绿的竹编工艺符号,抑或新开通的二号线东延线上沿线各站的“古驿站”文化……地铁,作为成都市民便捷的交通工具,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,建筑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地发挥想象力。
成都地铁1号线桐梓林站绘有欧式“天顶画”。
成都地铁1号线桐梓林站绘有欧式“天顶画”。
成铁里的成都意象。
成铁里的成都意象。
龙泉驿站的驿马奔腾图。
龙泉驿站的驿马奔腾图。


  无论是天府广场站的“水”系列文化景观,还是升仙湖站的波点式吊顶,骡马市站处处可见的马形象,还有锦江宾馆站热情洋溢的中国红,倪家桥站透绿的竹编工艺符号,抑或新开通的二号线东延线上沿线各站的“古驿站”文化……地铁,作为成都市民便捷的交通工具,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,建筑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地发挥想象力。

  从月台、天花板、墙壁、地板,到梁柱、洗手间、候车座椅,无不天马行空地展现着属于本地的艺术文化魅力,从而铸就一道亮丽的地铁艺术风景线。

  而那些突显城市文化特色的站内设计,那些穿梭在地铁站的匆匆步履,都已经成为超越地铁本身,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注脚。

  让人欣慰的是,目前,成都地铁的文化空间拓展,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中都是走在前列的。

  站点装饰融入更多特色文化

  “三十年来云水僧,常挑钵袋系行縢。信缘不作痴巢窟,即是吾家无尽灯”。地铁龙泉驿站内,一首陆游的《别建安》,在行人赶路间隙映入眼帘,让行色匆匆的脚步情不自禁驻足。

  事实上,从踏入地铁2号线东延线那一刻起,一场以古驿站文化为主题,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之旅即已开启。除了十几幅陆游、李白、王昌龄等人的诗词镌刻墙上,站台立柱上有马栓、还用仿古浮雕制作了驿马奔腾图等作品,龙泉驿昔日“邮驿攘往、商贾轮蹄”的繁荣景象浓缩其中。顺着地铁站一路往西,书房站的装饰设计更让人眼前一亮。整座地铁站的廊柱全部被风情各异、灼灼其华的桃花图装点。

  成都地铁2号线整体装饰项目负责人李晨鹭告诉记者,当他们接到设计任务时,就有意识希望能将地方文化融入站点装饰。设计团队从深圳赶到成都第一件事就是学习、补充成都文化,驿站文化。“当我们上网查阅资料,才知道龙泉驿是因古驿得名,而现在每年春天桃花遍野,是著名的水果之乡。”经过反复斟酌,一个以“生态文化、古驿文化、汽车文化”为主题的站点设计新鲜出炉。

  将地面文化、区域功能引入站内文化设计,在成都地铁1号线建设之初就有考量。成都地铁设备与装饰部副部长韦骏透露,到现在,地铁1号线基本形成“一站一景”。成都素有“锦官城”之称,这样的文化底蕴也给了设计师新的灵感。在锦江宾馆站里,以“蜀锦”“织机”作为建筑装饰元素,重新描述了古代蜀锦的制作环节。

  成都北站,作为成都最为古老的火车站,整个车站内都被火车元素所覆盖,从上看是“铁轨”式的吊顶,到中间由火车轮箍演变而来的灯带,再到乘客的座椅“火车头”式的扶手,无处不体现作为成都交通总枢纽的火车气息。

  “通过将地面文化符号引入设计理念里,再配合设计师的想象力,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,让乘客到车站,感受的不仅仅是乘车环境的改变,更多的则是文化内涵的提升。”韦骏说,这些文化符号,无论是采用何种呈现方式,其核心内容是川蜀文化的再现。目前,成都地铁的文化空间拓展,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中,都是走在前列的。

  用工业元素向工业文明致敬

  地铁站进行文化拓展,并不适应所有的站点。

  “1号线的17个站,按照‘一站一景’的原则进行设计,文化元素全部来自成都。”韦骏说,而2号线则将一品天下、春熙路等5个站点进行了重点设计。“地铁站毕竟是交通枢纽,更多地要考虑交通便捷,而非面面俱到做成博物馆。”正是在这种设计思路的指导下,2号线春熙路站放弃了最早的“把古代集市如何演变成现代商业区具象表现”的思路,换成了以现代元素表现春熙路的时尚气息。

  “我们在设计规划时,给2号线的五个重点站,定的基调是文雅。”李晨鹭说,当初为了让二号线的文创设计与周边环境的气质相符,设计师们不仅提前一个月进行成都文化的资料收集,还实地走访了每一个站,“如果周边有古老建筑,就了解其历史渊源。如果是现代建筑,就看是金融区还是住宅区,再从中提取文化元素。”中医大省医院站的立式竹简设计,就是因为设计师走出站台,“抬头便看到了中医药大学。”于是,泛黄的竹简成为了站台的装饰基调,而竹简上来自《本草纲目》的药方,每每吸引乘客绕有兴致驻足品读。

  因为实地走访,设计师们还避免了文化元素的滥用。二号线的一品天下站,当初的工程名叫金沙遗址站。设计师们原本还打算将太阳神鸟的元素植入站点,结果到现场一看,才发现站点出口其实在一品天下路口。作为外地人,设计师们走完整条街,才发现此处原来是美食一条街。于是,饮食文化便成为这个站点的主打。而如果是简单地把火锅、串串之类的成都代表性食物复制出来,又很容易落入俗套。最后,设计团队几易其稿,决定用筷子这个中国人就餐的工具来隐喻饮食文化。如今,这个变异版的筷子也成为了该站天花板和站内立柱的主要装饰。

  事实上,地铁文化不仅仅包含历史文化的重现,也是有着对消逝了的工业文明的追忆。在地铁2号线东大路站内,柱面采用金属包裹,天花板上大量工业元素的运用,让很多人体会到了浓浓的重工业气息。李晨鹭说,作为成都老工业基地,这里曾经遍布着很多工厂,其中最著名的是成都的老钢管厂。“我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储存曾经一代人的记忆,若干年后,人们或许会被地铁内的不经意一瞥,想到这里曾经辉煌的工业时代。”

  更多蜀文化元素将走入地铁

  作为承载一个城市文化的全新载体,地铁文化已经成了一个城市的新注脚。
在国外,地铁既是一道艺术风景线,更是艺术宫殿。莫斯科地铁里的巨幅壁画富丽堂皇,革命主题的雕塑气势蓬勃,以辉煌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闻名;千年古城“雅典”地铁站兼职着文物博物馆的身份,古文化成为其地铁文化的主流元素。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是世界上最长的美术馆,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绚丽的火花,构筑着地下的精神殿堂。也许就在那片涂鸦墙,或是古朴的站台,抑或是售卖报刊的报亭,带着城市的气息,崭露出文化的头角。“公共空间的每一个区域,都成了文化的全新表达体。”韦骏说,然而,由于成都地铁站均属于标准站,除去吊顶(线路储存)消防设施占用区域,可利用区域并不多,再加上没有足够多的文化设计经费。相比于国外气势磅礴的地铁文化,成都地铁的文化空间打造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

  “基本上来说,地铁文化设计有两种表现形式,一是文化元素融入天花板、柱面等公共空间。二是地铁文化墙。”李晨鹭说,未来成都还将开通多条地铁线路。届时,熊猫、金沙、三星堆文化,甚至周边的都江堰、青城山、乐山大佛等文化旅游元素都可进行有机植入。“或做成浮雕,或以文化墙形式出现。”有文化装点的成都地铁,也会更多姿多彩。